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春江花月-分卷阅读36

甥女却被人当面笑话,说什么报应落在骨肉身上……”
  皇帝脸色立刻变得难看了起来,目光扫向周围。
  朱霁月下跪,叩头在地,趴在那里,一动不动。
  周围鸦雀无声,没人敢出一口大气。
  许皇后急忙解释:“陛下莫误会,方才朱王妃只是玩笑了几句,阿弥年幼,听岔了而已,绝无半点恶意。”
  皇帝冷冷道:“今日阿弥出京,朕召她入宫,本是送别,这许多不相干的人,入宫是为何意?”
  许皇后一下面红耳赤,众人也都讨了个没脸,纷纷辞拜,很快,殿内人便走光。
  洛神这才拭了拭眼睛,下跪,向皇帝叩谢主婚之恩。
  兴平帝此前已经赏赐给了她极其丰厚的嫁妆。
  要是全部搬过去,走水路的话,船首尾相衔,大约能从穿过建康城的秦淮河西排到河东。
  但是这样,似乎还不足以表达他对外甥女的喜爱和此刻即将离别的伤感。
  他命宫人抬出了一对宝光熠熠的足有人高的红珊瑚,一只据说枕了能梦游四海八方的玛瑙枕,一只林邑王不久前为感谢上国而进贡的夜明犀、还有一件采集翠羽,杂以金线而织就的孔雀裘,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外甥女。
  洛神再次叩谢,收下来自阿舅的这些新赏赐。
  皇帝似乎终于松了口气,亲自将她从地上搀了起来,端详着她,叹息了一声。
  “阿弥,你莫怪阿舅。阿舅也是没办法。实在是你阿父失言在先,陆家子又考校不胜。阿舅虽是皇帝,却也不能因私废公,失信于天下。好在阿舅亲眼见过李穆,人材不逊陆家之子,和你也算天造地设。日后待有机会,阿舅定提拔他,到时你便可妻随夫贵,永葆荣华。”
  洛神微笑说:“阿弥知道皇阿舅的难处。今日入宫,便是特意前来拜谢,拜谢皇阿舅对阿弥多年以来的爱护。阿弥这就走了,皇阿舅保重。”
  一声“保重”,这一刻,倒真的勾出了皇帝心中的几许伤感。
  他甚至有了一丝后悔和自责。
  在许泌极力瓦解高陆联盟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充聋作哑,乃至推波助澜,才让这个他疼爱的乖巧外甥女,只能抱憾改了丈夫。
  他知道外甥女和陆家大郎情投意合。
  但他就是不希望她嫁入陆家。
  要怨,也只能怨她姓高了。
  瓦解世家,伺机将皇权集中,再次扶持会对皇权感恩戴德的庶族,让皇帝真正地脚踏六合,御宇八方,这是他做皇帝以来的一个夙愿。
  很多年前,他因为年轻,更因为所信靠的庶族臣子的能力远不如他的预想,以至于那一场试图扭转乾坤的伟业胎死腹中,他也消沉了这么多年。
  而现在,因为李穆这个横空出世的年轻人,叫皇帝心底里原本已经如同僵虫的旧念,再次慢慢地复苏了。
  他有一种感觉,这个出身庶族的年轻人,或许就是来日那个能帮助自己对抗士族的人物。
  他要观察他,笼络他,不动声色地培植他,让他最后成为自己与士族对抗的强有力的一柄利剑。
  皇帝想到多年以来,朝政被士族轮番把持,自己在士族争斗的夹缝中艰难喘息的悲惨情境,心里对外甥女的最后一点怜悯,也彻底消失了。
  “好孩子,实在是懂事,不枉阿舅疼你一场。”
  皇帝看着洛神的目光,愈发温和了。
  ……
  这是深秋的一个晴朗的白天。
  吉时,载着洛神的大船,慢慢地被推离岸边,沿着江流,朝着京口,缓缓而去。
  岸边,远远地站了些被吸引过来的路人,看着船渐渐远去的影子,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洛神站在舱房通往甲板的那扇门里,望着伫立在岸边的父母的那对身影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直到化作两只小黑点,彻底消失在了视线当中,再也忍不住了,转身扑到陪在自己身边的阿菊的怀里,默默垂泪。
  阿菊将她揽入怀中,拍着她的后背,柔声安慰着她。
  她越安慰,洛神越是潸然,哭得几乎不能自已。
  泪眼朦胧中,她又想起了那晚上,消失在迷离夜色里的陆柬之的背影。
  那是他最后留给她的一个背影,孤单而落寞。
  这一刻,他应当也和自己一样,正在踏上远离建康的那条路。
  只不过,她是往东,而他去往西南。
  从确知婚讯直到此刻,不算长的一段时日,但也不算很短,她一直都没再哭过,不管是在人前,还是一个人独处。
  直到这一刻。
  她也不知自己为何就是想哭。
  是为那已然不可再追的旧日时光,还是为那前方渺不可知的茫然和无助?
  洛神不停地哭,哭得筋疲力尽,终于在阿菊的怀里,闭目沉沉睡了过去,眼角还噙着泪花。
  ……
  京口是个位于建康下游的临江小镇,地方不大,但从皇室南渡开始,因成为朝廷安置北归流民的首要聚居点,加上水路便利,连通南北,渐渐兴旺,到如今,不但户以万计,人口近十万,还下辖东西南北几个村落。
  提起镇东城隍庙附近的李穆,整个京口,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之所以有名,第一是仰仗父祖从前在江北的名望。如今京口镇里的这些居民,祖上还没南渡之前,不少都曾受到过李家军堡的庇护。李穆自己从不主动对人提及父祖,但时间久了,经人之口,慢慢传扬开来,渐渐人尽皆知,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便是这个道理。
  他闻名遐迩的第二个原因,便是被当地人奉为“令主”。
  京口因地理特殊,居民来源复杂,民风彪悍,鱼龙混杂,而官府无力,当地豪绅又只顾圈地建自己的部曲,对民众疾苦,不闻不问,早年盗匪公然横行,居民深受其害。后忍无可忍,家家户户自发组织成团,选一令主,由此人统领练兵,遇事召聚,事后则散,平日,若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_0_jiu_0_fen之事,也由令主裁决。
  李穆就是现在的京口令主。
  他因处事公允,声望服人,三年前,虽年纪轻轻,就被京口人共同推举为令主了。平日,他若人在军营,京口有事,便由在官府里做小吏的义兄蒋弢代为处置。
  蒋弢祖上也曾是太守,诗书传家,南渡后,家道败落,流落到了京口。蒋弢虽满腹才学,但年过三十,依然只在衙门里做着小吏,除了刀笔之事,就是替上官做歌功颂德的文章。偶和李穆相识,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异性兄弟,肝胆相照,直到如今。
  月前,一个消息,迅速传遍了京口。
  大名鼎鼎的当朝宰相高峤,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穆。这门亲事,据说还是皇帝主的婚。
  李穆在京口虽无人不知,声望服众,但李家如今从原来的北方世族沦为了寒门,这是不争的事实。
  士庶不通婚,这更是人人知道的一条法则。
  高氏女何等的高贵,据说还不是无盐之貌,相反,貌美无比。
  这样的一个士族贵女,竟下嫁寒门,来到京口这种地方,能不叫人为之热血涌动?
  这一个多月来,京口人最热议的话题,就是李穆何日娶亲。
  翘着脖子,等了一天又一天。
  三天前,有人看到李穆回了京口。
  他在江北大战中立下奇功,得了皇帝的封赏,军职已被提为虎贲中郎将,这个消息,此前就已传开。
  得知他回来的当天,城隍庙附近李家的门槛,差点没被人踩断。
  然后,这一日,终于再次等到了消息,说高家送嫁的船队,抵达了京口的码头,李穆亲自前去迎接。
  京口镇沸腾了。
  女人丢下切了一半的菜,男人放下劈柴的刀,卖肉的铺子关了门,挑担的货郎赶人堆里钻。
  无数的人,一窝蜂地涌到了码头,争相观看。
  江边沿岸,一溜下去,密密麻麻,全是黑色的人头。
  有人嫌前头人多,里三层外三层,挡住了看不清,干脆爬到附近人家的屋顶墙头,惹来一阵叫骂。
  岸边人声鼎沸,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
  走了几天的水路,船渐渐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