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大清第一作家-分卷阅读177

两三年没读圣贤书,也就忘的差不多了。
  胤禩:“汗阿玛,您这是在为难人,儿臣也有三年没读过圣贤书了。”
  “你就算是读了圣贤书,你也没读明白过,”康熙直哼哼,斥他:“君子的表象,泼猴的心。”
  反正,他现在就想让大家都难受难受!
  再扯个大旗,叫重天下文人,给翰林院士人表现机会,又命皇子与文臣“同乐”,让他们每天回家去都绞尽脑汁写文章,再也没精力来捣鼓些有的没的。
  胤禩:“……”
  写文章这事,似乎不会为难到自己,那没事了,看戏看戏!
  康熙这命令一下,其他阿哥们不知道什么情况,胤禟可就头大了:“我都三年没读过那些了,之前背的早就还给先生了!”
  “不是,怎么连数术都要考校,亏得我以前数术还好,做生意后没少用到。”
  儒学经义是开胃菜,有惊无险考过,接着便是策论,写文章。
  倒是难不倒老三,毕竟他本来就是个走文人路子的。
  也难不倒做实事的老四,就是将实践体悟写到文章里,绞尽脑汁将文章写好费力了些。
  其他人,好像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往年殿试题是汗阿玛亲自出题的,天文、地理、典故、德行、民生、国计……
  题干就已经很长了,还要审题,写文章,儿子们一个个都傻眼了。
  翰林院的文士们只当有了新的机遇,盼着在此事出头,卯足了劲写出好文章来。
  摆在以前,写的不如他们还能说一句“儿臣善武,不善于文”,现在却让他们没考过的回上书房继续念书。
  这就很丢人了。
  说不是为难他们都没人信。
  有的人想到个法子,让人给自己代笔写文章,将近几年的考题都背下,结果真正考的时候,康熙又出了新的题目,仿佛早就知道他们在提起那备考题似的。
  如此折腾了一通,儿子们给折腾够呛,一个个下朝回去后看书抱佛脚,研究汗阿玛近些年的治国之策,而文人学士又喜笑颜开。没差事在身的逃不过,有了差事在身的还能逃过一劫。
  一时间,大家都争着为汗阿玛分忧。
  康熙:朕不是折腾儿子的人。
  他那叫君父之爱如山般厚重!
  文章写得好,其中也不乏有翰林院学士因此而受到皇上赏识,他们还以为皇上是开恩提拔有才之士呢!
  胤禔就是有差事在身逃过一劫的不用回去“补课”的,虽然文章写得不好丢人,还让太子压了一头,这让他将心里的不爽都发泄在了抄烟花柳巷上。
  那座最醒目的花楼,他前去查抄时人去楼空,只留下几个什么都问不出来的小花娘。
  花楼里值钱的东西也被人搬走了,胤禔可以肯定那些东西还在京城里,那么多的东西不可能一夜之间运出城的。
  忙活了一通,什么都没捞到,结果三教九流汇聚的烟花柳巷还出现死灰复燃的迹象。
  “简直狡兔三窟,灭了一窝又一窝,”胤禔咬牙切齿,他本以为这件事很简单,带着人去查封烟花柳巷,派人巡逻禁止拉客,谁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他们不但狡兔三窟,还极会隐藏,甚至还有人假扮成良民百姓,互相对暗号以在背地里行动。
  胤禔发现从明面上走,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他的队伍一旦离开,他们又会冒出来,他的人总不可能一直守着这里。
  再不将那些人一网打尽,就显得他办事不力!
  胤禔丝毫不知,自己在三教九流之中还传出了“阎王”的名声,探子前去报信时,匆匆忙忙会叫上一句“阎王来了!”
  暗线情报网在胤禩手里,每次见胤禔玩捉迷藏,乐得与康熙分享大哥抓野兔的故事。
  胤禩在等,等到那些人将“赃物”都分散在各处,等他们不断转移金山银山,关键证据沾上他们各自府中,就是收网之时。
  民间,《大秦传奇》第四篇售卖后,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文人们赞美:“倾城的《大秦传奇》写至吞灭六合篇,可谓是将当年那场血雨腥风的统一之战描绘得淋漓尽致!”
  “是啊,多少典籍之中的典故跃然纸上,考据严谨到不像是寻常话本,倒像是著史书。”
  看客们在光与影中,看到了当时的幕僚谋士、看到了出使他国的辩才,看到了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武将。
  各地的百姓风貌,文人与豪客的风姿。
  这里有谋算对决,有心机比拼,有口才较量。各国之间从尔虞我诈各自拖累后腿,到警觉,外交家以唇亡齿寒之说拉拢同盟结成合纵之策以抗秦国,秦国又是如何破局的。
  各国王室之间的情况对比,屡出昏君的各国王室又是如何将自己的国运葬送的,无论他们如何垂死挣扎,都挡不住秦王手下的那一支虎狼之师。
  “一千九百年前还是乱世,那个造出众多英雄的古代,带来太多震撼,那时候的百姓穷苦啊,再看如今的盛世繁华,就更令人珍惜眼下。”
  第四篇“吞灭六合”一直写到了大秦统一疆域,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修建道路。文末出现的天真孩童身影,又预告着人们下一篇将会是怎样的故事。
  “小小的胡亥,笑着叫赵高的名字,当时的人又如何会知道,这位并不受始皇重视的纨绔公子,将会是秦二世。”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说《大秦传奇》时,每一场都宾客满座,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这篇颇有考古之风的话本,成了流传最快的著作,很快便传遍了各地。
  胤禔时常在外走动,深刻体会到了八弟在民间与文人之间究竟有多么出名!
  老百姓或许不知道大清有几位皇子又分别叫什么名儿,但他们一定知道八贝勒“倾城”!
  当初取这个名字的时候,不过是随口一说,结果现在老百姓们以为八贝勒就叫“倾城”。这可不得了,让人整天倾城倾城叫着,整得胤禩好像是什么蓝颜祸水似的,莫名有一种羞耻之感。
  胤禩待在京城尚且被人叫着耳朵发烫,各地就更不用说了。不过,他也不忘将自己花心血写的著作让人送去给“书友”、“笔友”蒲留仙。
  即使已经知道了他是皇子,蒲留仙仍能保持原来的交往姿态,以平常心与他探讨话本、放飞想象,实在难得。胤禩也是通过他,知道了许多底层人民的生活与需求。
  蒲松龄所在的济南府淄川并不如京城那地方繁华,售卖的印书数目不多,那便手抄,还真有秀才靠着手抄《大秦传奇》而赚了不少钱。
  说书的茶楼寥寥无几,可只要有人开堂说书,即使那地方再简陋,也一样有人闻讯而来。
  因为总是写超出字数与规定的八股文,蒲松龄屡试不第,只是现在生活条件改善,倒是没那么深的执念了。
  《聊斋志异》的出名,使得他这些年来的大量诗文、戏曲及俚曲也一并出了名,乡人们互相传唱,便有人戏称其为聊斋先生。
  这会儿他手里便拿着共四篇《大秦传奇》,倾城所写话本是出了名的高产,这篇《大秦传奇》又一改他此前给人不拘于伦理的印象,却也同样惊艳世人。
  他与倾城之间时常有交流,传递更多的,是民间的百姓百态,有些事倾城在京城看不见听不见,那么他可以民间的故事写给他看。
  为了方便老百姓们识字学手艺,他编写了一些书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教百姓学会种田养蚕看病的道理。
  其中《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1)等吸引不了闻讯而来的商人,他便自己倒贴钱也要印售出去,又定价极低得卖给百姓。
  自从有了皇上为倾城作序后,文人们谈论倾城的尖锐声音逐渐消失了,这是何等的讽刺,这些自诩高尚的读书人本质上也一样是个俗人。
  最近他遇到了一位奇人,那人在各地漫游偶至淄川,听闻聊斋先生在此,遂登门前来拜访。
  作为同样写过私人著作的怪才,此人颇以史才自负,于是到处走访,以写出佳作。
  蒲松龄听他对《大秦传奇》颇有微词,认为话本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