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本文作者的其他小说

老身聊发少年狂-分卷阅读69

放山林,允许每年的秋冬猎户进山打猎,春夏休猎以养生机。二是项城王虽然回了京,也任了职,但是却领的是“太常寺卿”的职位。

这职位看起来清贵,掌管着宗室祭司、医卜礼仪等事宜,但是大楚的宗室没地位,封地又荒蛮是公认的。所谓医卜礼仪,也都是闲差。

这位置一直是给宗室宿老养老用的,项城郡王进了太常寺,如果没有意外,这辈子再无进入朝廷中枢的可能。项城王教子不严,其世子尚未得势就如此嚣张,敢说出“仗势欺人”的话来,也确实让皇帝恼怒不已,蠢到这种地步,实在让皇帝质疑项城王用人的能力。

若说这两道钧旨没有受到邱老太君的影响,那是谁也不信的。就连信国公李茂也被皇帝嘉奖“忠心体国,亲民爱民”,那几日里,他走路都带风,只觉得看什么都好,对方氏也特别温柔体贴。阖府上下,无不欢喜。

而开放“微霜堂”一事所造成的影响,那就不只是震动朝堂了。这一举措,至少让未来两代朝臣里,都跟信国公有了牵连。

顾卿愿意开放“微霜堂”,就连国子监的祭酒,齐邵的父亲齐煜都激动万分。

当年他还只是一位翰林,是没有资格进入“微霜堂”和众多大儒谈书论道的,听闻堂弟弃“微霜堂”不住,反而去了一个什么水榭睡窗台,早就被他骂的狗血淋头,直称暴殄天物。齐耀连上门看望两个侄儿,都只敢绕着堂兄走。

现如今儿子和国子监中的太学生均可以去“微霜堂”抄阅典籍,瞻仰李蒙当年和当世诸多大儒论道的手稿,这使得有些不愿入国子监为官的名士们,都纷纷投了名帖,居然愿意屈尊在国子监中做个荫生或者博士,就为了能获得国子监的名牌去“微霜堂”看书。

这“微霜堂”一事,当时顾卿只是随口一说,只因齐邵的叔叔平日里都在微霜堂上课,所以她才说让齐邵随时去微霜堂玩儿,顺便看望叔叔嘛。后来让学子们都去微霜堂玩儿,一是她被众多青葱滴绿的少年们迷了心窍,二是也没意识到“微霜堂”究竟有何重要。

这只能怪邱老太君的原身原本就是不读诗书的妇人,对于丈夫搜刮了一堆书放在微霜堂,她是完全无感的。这府上哪里没有书?微霜堂不过是书特别多而已。

而她对儿子老是带着一帮不着边际的怪朋友在微霜堂一住好几天,不是喝醉了酒吟诗,就是_0_jing_0_zuo几天瞎耍嘴皮子,还说是“谈玄”,那真是有着一肚子意见的。

所以顾卿继承了邱老太君的记忆之后,对“微霜堂”的概念就是——“布置的非常文雅,里面有好多书的客房,专供读书多的客人使用”的居所。

等她回了府,李铭问自己的奶奶为什么要把府里微霜堂的“书苑”对外开放,顾卿才意识到好像有什么出现了偏差。待知道这“微霜堂”的意义后,顾卿总算是知道了为什么那些学子们都是一副激动万分的表情了。

妈蛋,原来不是因为可以随时见到她而欣喜若狂啊!

顾卿不是笨蛋,知道若敞开来让国子监的太学生来借书,那信国公府里肯定要乱了套,怕是方氏第一个就要哭诉几天,让她头疼。

所以,她第二天给国子监里送了一封书函,言明只有微霜堂里的“书苑”才对外开放,微霜堂其他地方因为有客房,还有孙子在上课,所以太学生们不可擅闯。太学生们每个月遇双日可以凭国子监的凭证从南边的边门入府,“书苑”里的书不得外借,但可以抄录,信国公府提供笔墨纸砚。

这一规定不但合理,而且解决了许多寒门子弟买不起笔墨纸砚的问题。信国公府的笔墨纸砚都不是烂大街的货,家中在文房的产地都设有专门的作坊,专门供应府里的主子。

这些太学生有许多是监生,乃是各地府州选中的最优之人,保送入学的。寒门读书向来勤奋,所以监生中大半都是寒门子弟,虽国子监提供食宿和一点点生活费,但要再想多买纸笔,就是奢求。

所以这些寒门学子一是为了抄书,二是趁抄书好好练字,有的一到无课就来,倒把信国公府的“书苑”当成另一个家一般。

李茂一直对哥哥能凝聚大量文人雅士的本事钦佩不已,此时他什么都没做,却得到了一样的效果,虽只是学生,还是心中暗喜,不但敞开来供应纸墨等物,遇见家境实在贫寒的,还不着痕迹的资助一番,更是命人在书市中买了不少并非孤本的书籍,另放一室,供人借阅。

他这举动确实是为了图名,可他做的实在不显山不露水,谁也说不出他沽名钓誉的话来。

府里年轻人多了,也有生气起来。有一次顾卿去“书苑”看热闹,看见一寒门学子裹着薄衣,只带着两个馒头,坐在那里抄了半天书,心中实在难受。所以等她回了北园,特意从自己的私库里拨银,嘱咐小厨房随时在“书苑”里备好点心与粥品,冬天要有炭盆,夏季要有解暑的酸梅汁等物,不得轻忽。

只是看书时不得吃喝,以免污秽了书籍。天黑后炭盆要有专门之人熄灭,以防走火。

这顾卿准备让人准备的粥,大部分是鸡丝粥或者五谷粥,点心也是有甜有咸,内中有馅,非常压饿。食房里有热水,隔水一温就能吃,甚是方便。

这一善举,使得许多寒门学子对邱老太君感激不尽。朝堂为监生所发的生活费,他们中有许多是省着寄给了家里的,国子监的吃食又不能带出来,所以才拿一些馒头胡饼之类果腹,便宜又方便。只是他们毕竟是成年的男子,每日吃这些东西,日子久了,走路都有些飘忽。

他们虽为寒门,自尊心却比世族子弟更重。顾卿叫人做的点心,不分寒门世族,谁来了都可以吃得。因点心做的精致,世族出身的学生也经常拿着吃,更有齐邵这样带头吃吃喝喝的,于是时间久了,倒没有人再关心谁是顿顿都在这里蹭饭,谁是存心占信国公府便宜这样的事情了。

这些国子监的太学生里有许多是幽默风趣之人,微霜堂人一杂,有时候笑声、朗诵声以及拍案叫绝声常会打扰两个孩子读书。李铭喜欢和小孩子玩,因他是弟弟,就特别喜欢那种“带头大哥”的感觉,对于读书的地方挤进好多“大人”非常无奈,这样的日子过了没多久,他就跑回东园去读书了,只是功课上有问题的时候才来“微霜堂”请教。

李锐现在十三四岁,正是喜欢和大孩子玩的时候,这些太学生里有十几岁的神童,也有二三十岁的老学生,李锐表示和他们打交道非常快活,每次一放课,就去找他们请教,或者攀谈,他的两位师父也对此支持的很。

久而久之,李锐和这些人混熟了,原本稀烂的功课竟大有长进,而李锐的那套“三国杀”,也成了这些国子监学生们的新宠,现在除了抄书声、诵读声,偶尔也能听到“杀一下!”的声音从“书苑”小院里传来了。

玩过了几次,有些太学生放下心中的拘谨,会对牌中不太熟悉的人物好奇,询问李锐那是何人,如“黄月英”这样的,竟是半点不知。

此时顾卿的“三国演义”已讲到尾声,还有二十几回就要讲完,李锐每日记录不免自得,又兼是“祖父遗作”,心中早将那本《三国演义》当做宝物,有人要问,连忙拿出去“献宝”。

这《三国演义》,是连李锐两位先生都“惊为天人”的,更何况这些太学生!

于是李锐手里的《三国演义》成了国子监的新宠,因是手抄的孤本,李锐从不外接,就连给人家看也是看着,所以不少世家子弟甚至捧着各色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求着要抄录。

世族尚且如此疯狂,更不要说那些寒门学子了,一时间,李老国公曾著成一本神作的传闻不胫而走,就连李茂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