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生娃是国之大事-分卷阅读73

的两件做什么用?唐宛宛微一思索就想得通透,气得直想挠他。
  出了长乐宫,坐上御辇便直奔外廷而去。唐宛宛不明所以:“陛下咱们做什么去?”
  “宛宛可听过千叟宴?”晏回问她。
  “千叟宴?”唐宛宛想了想:“我太爷爷这几年都去过,过年时候他说过一两回,听说是极热闹的。”
  晏回徐徐道来。原来这千叟宴是大盛朝传了百余年的习俗,每年大年初一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列数百桌御席,请京城七旬以上的老叟前来吃喝,不计出身,不计贫富,只要年纪够了都能来。
  京城平民三十六万户,二百多万人,其中七旬以上的约莫两千余人。这些老者大多身具祥瑞之气,齐齐聚在一处时瑞气愈为深重,千叟宴还能彰显陛下仁慈、国力强盛。
  为了看看太和殿是什么样,每年都会有六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混进来,羽林军一概不拦,查清身份名牒之后也能放进来。
  还没行到太和殿,远远就听到一片喧哗。唐宛宛越发坐不住了,掀起车帘瞧了瞧,只见御膳房数百绿衣宫女排成列端着托盘往更南面的方向行。
  等到了地方再看,太和殿前的广场之上搭起了十几排红顶棚,每个棚中都摆着几张圆桌,席位之上已经坐了大半人,还有一小半尚在太和门前受检。
  这几日没下雪,正午的太阳又大,一点都不觉得冷。上千老人同坐太和殿前说笑,红火极了。
  唐宛宛习惯性地去拉晏回的手,一边往宴席的方向张望,“我太爷爷今年八十四,太奶奶八十一,他俩应该也来了。”
  “忘了谁家也不会忘了你家,年前就递了帖子过府。”晏回说完这话,无奈地把自己的手扯回来,低声叮嘱说:“你自己好好走路,后妃本是不能来的,你现在穿的是太监衣裳,还拉着朕的手成何体统?”
  唐宛宛斜睨他一眼:“陛下还说要学前朝皇帝好男风呢!连拉个手都嫌弃我。”
  晏回无言以对。
  这千叟宴晏回没出席过几次,最近的一回是大前年来的,席上不少老人都激动落泪,更有一些老者是从别的地方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来的,有幸能一睹天子真容都激动得不得了,甚至还有两个给笑得背过气去了,直接抬到了太医院。
  打那以后晏回就不敢再来了,只交由朝臣赐酒。
  这会儿晏回带着唐宛宛走到前面几桌,唐宛宛凝目四下望了望,在第一排就看见了唐家老太爷坐的席位,忙带着晏回往那桌走。
  两人到了地方刚落座,还没跟唐老太爷说上话,便见同桌的老人吹胡子瞪眼:“年轻娃娃们来蹭什么吃喝,没规矩!跟我们一群老叟同坐一桌也不怕折了福气?”
  这个年纪的老头儿耳朵背,很多时候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说话声音有多大,他这么一声,周围好几桌人都听到了,纷纷扭过头来。
  唐宛宛身上穿的是太监服,而晏回穿的是一身玄色常服,衣上绣有暗龙纹,前襟与袖口之上都是滚着赤边的。若是宫里的人,一看这身衣裳上头的暗龙纹就清楚这是陛下了。
  可这会儿同桌坐着的都是老头老太太,又明知陛下不会来,谁会贴到他身上仔细瞅瞅衣服上头绣的是什么暗纹?一看他俩是年轻人,其中还有一个小太监,除了来蹭吃喝再不作他想。
  听到这么一声“蹭吃喝”,远远跟在后头的侍卫差点给跪下。待要上前将几人驱离之时,又看到陛下做了个手势,只好停下动作。
  唐宛宛脸皮薄得很,飞快地涨红了脸,忙唤了一声“太爷爷”。
  她这么一叫,一桌老头都怔住了,左看右看问:“这是谁家重孙?”
  其实这桌坐着的都是唐家老太爷的几个兄弟,都已年过八十,几人模样还有许多相像之处,唐宛宛见过一回半回还有些印象,老头们却认不出她来。
  唐家老太爷从袖兜里摸出老花镜仔细将人瞅了瞅,待看清了人立马“哎唷”叫了一声。看到唐宛宛这身打扮,心知她是不想暴露身份,话到嘴边硬生生改成了:“你怎么过来啦?”
  他再瞧宛宛旁边坐着的年轻人,虽然从没有见过,可一眼便看出气度不凡。唐老太爷心思一动猜出了来人身份,再想想方才兄弟说的那话,额头直冒冷汗。
  唐宛宛笑眯眯:“没事,我就是过来跟您打个招呼,这就要走了,还有别的事做呢!”
  唐家老太爷生怕兄弟们多说多错,忙说:“好孩子,快走吧。”
  等到牵着晏回走开了,唐宛宛放慢了脚步,竖着耳朵听身后的人说话,还听到后边几个老头说:“哎呀老四,这是你哪个重孙啊?”
  “咋把重孙送宫里当太监去啦?造孽呀!”
  “咱再穷也不能把娃往宫里送啊,这么一大小伙子,这辈子就毁了呀!”
  唐老太爷听得眼皮儿直跳,他自己清清楚楚的,偏生不能解释,只能耐着性子听兄弟几个教训。看见宛宛跟陛下走远了,总算松一口气。
  唐宛宛都快笑傻了,她是几天前才明白太监是什么意思的。
  年底的时候有那么一晚,唐宛宛睡到半夜的时候被晏回弄醒了,那处滚烫抵在她手心磨蹭。唐宛宛睡眼惺忪之际随手一抓,晏回倒抽了一口凉气,咬牙切齿说了句:“你是想一爪子下去让朕做太监么?”
  两人深入交流了两刻钟,唐宛宛就明白了太监是什么意思。
  作者有话要说:
  千叟宴是真实的,实施于清朝康熙年间。


第54章 初二
  大年初二一大早, 宫里头好些人都注意着长乐宫的动静。
  因为这一日也叫“姑爷节”,若放在民间是出嫁女儿带着姑爷回娘家的日子。可民间的规矩不能往皇家身上套, 何况如今中宫无主, 本不该纠结这事。
  然而最近四个月陛下夜夜宿在长乐宫,竟没有一日去别处的, 言官参的折子被晏回压下来的没有一百, 也有几十。
  陛下独宠贤妃的事还没人拿到台面上来说,一来是因为陛下从不耽误正事, 朝会从没缺过一回;二来是因为唐家规矩,还没有那仗着贤妃娘娘的名声寻衅滋事的。
  三来却是因为陛下登基八年, 后宫之中竟没一人传出过喜讯。朝中但凡是心系社稷的老臣, 这会儿都指着贤妃娘娘的肚子, 心中琢磨着:独宠就独宠吧,能生个皇嗣出来再叨叨别的……若是陛下真不成事,雨露均沾也没半点用处。
  是以私底下参折子的不少, 却没有把陛下独宠贤妃的事拿到朝堂上提。晏回原先想好的说辞都没派上用场,对此十分满意。
  那么这大年初二陛下是否会陪着贤妃娘娘回娘家?宫中起码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听着动静。早上天刚亮就有人报回去了:陛下跟贤妃娘娘用过早膳, 去御花园散步去了——德妃暗暗庆幸。
  半上午长乐宫安安静静,又听闻陛下去了养心殿跟臣子下棋去了,贤妃娘娘一人留在宫里——钟昭仪也放下了心。
  晌午时仍没有动静, 陛下连午膳都没回去长乐宫吃——冯美人笑了足有一刻钟。
  等到用过午饭之后,听闻长乐宫行出了一辆双骑马车,车上只有贤妃娘娘孤零零一人——众嫔妃都暗暗得意:哼,一人回娘家吧, 还指望陛下陪你去,想得倒挺美!
  德妃和钟昭仪这日惯例是不回家的,家中姐妹都是拖家带口回去的,自己回去了虽然能被全家人敬着顺着,却总有些许莫名的难堪梗在心中。
  她们却不知道马车刚行到城东,唐宛宛就换乘了宫门口等着的大黑马车。她窝在晏回怀里打了个呵欠,不满地絮叨:“都说了我自己一人回就行了,陛下偏偏要跟着来,跟做贼似的!”
  “小没良心的。”晏回在她额头上曲指弹了个脑崩儿,不跟她一般计较。简简单单出个宫,他心中思量确实不少。
  宛宛此时还未入主中宫,她这会儿风头正盛,宫里宫外多少双眼睛盯着,什么事做得什么事做不得,晏回必须得拿捏好分寸,不能再撩拨御史和言官脆弱的神经了。
  这日天挺冷的,又是半下午了,走亲访友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