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桃李满园春-分卷阅读12

 在焖的时间里,宁博容让阿郑搬来了午时崔氏切与她吃的西瓜特地留下的瓜皮,让厨娘削皮切成了细丝,锅内倒入清水,水开后,放入略焯一下,焯过后用凉开水过一下,拌以少许的盐,香油,撒上一些黑芝麻,瞧着便翠绿爽口。
  又叫厨娘做了凉拌胡瓜,没错,这会儿的黄瓜还叫胡瓜呢。
  令又加了萝卜丝炒了一些石刁柏,即翠绿的芦笋丝和素白的萝卜丝,单单这摆盘就十分悦目。
  这时毛豆也出锅,带汤盛入大碗中,放入井中冰镇。
  四素凉菜在炎炎夏日看来都是极清爽的,等到宁盛快回来之时,宁博容亲自将这四道菜放入白瓷盘中,特别将盐水毛豆从汤水中捞出,又有芝麻脆瓜、凉拌胡瓜、萝卜芦笋,单单视觉上就让人极有胃口。
  将这四道菜放入食盒中,并一小壶崔氏去年秋酿的菊花酒,宁博容自己是颇为满意的。
  “阿青,将这四素凉菜也送一份去给阿娘。”
  “是,小娘子。”阿青颇有些惊异,想不到短短时间,小娘子当真弄出了至少看上去还不错的食物,虽然吃起来不知如何,但她只看着都觉胃口大开。
  以宁博容的年岁,在现代不过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但在古代,看过宁府那些个同她一般年岁的女孩子之后,她就觉得自己表现的早慧实在是不算什么,她们多的是比她成熟的心性。
  所以,她觉得,她需要和宁盛谈一谈。
  当然,这四素凉菜并菊花酒,算是——呃,贿赂?
  虽然说……从小到大,宁盛就从未驳回过她的任何要求。
  “阿郑,我们走,去阿爹的书房。”
  她家阿爹应该快要下班回家了哎!


☆、变革之始

  宁盛外有大儒名声,又是书院一山之长,即便崔氏这种世家大族颇有些轻慢的意思,对于世人来说,却绝对已然是值得尊敬的对象。
  身为山长,他亦在书院之中讲学,而且因他本身状元出身,对科举应试颇有几分独到理解,又因请的夫子大多乃是他的好友,颇有几分才学,才使得万里书院名声渐盛。
  但在宁博容面前,他只是一个宠爱_0_you_0_nv的父亲罢了。
  “阿爹!”
  尽管宁盛时常在前山用晡食,依照旧唐留下的习惯,现在人大多还是一天吃两顿饭的,这对于习惯三顿的宁博容而言无疑比较痛苦,于是在晚上她还会再加一顿,时间久了,连崔氏也会随她少用一些,幸得她平素就吃得少,才未因为这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发胖。
  但宁盛还是遵循的旧例,只偶尔吃次夜宵还是无妨的。
  “我家妙妙真是心灵手巧!”哪怕知道这些并不是宁博容做的,毕竟她还未满七岁,但是身为父亲,他毫不吝啬对小女儿的称赞,更何况,他是真的有些惊叹的。
  这样的四素凉菜,他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既雅致又清爽。
  而只尝了一口,他就立刻喜欢上了这种滋味,在炎热的夏夜,就要吃些这个并一壶清酒,方是一种无上享受,他已经在琢磨着叫上几个好友一块儿赏月了。
  反正,他们也就住在前山书院里而已。
  尤其是这叫盐水毛豆的,佐酒格外好。
  “阿爹,书院可是要招收新学子了?”
  “嗯,待科举过后吧。”
  大梁朝的科举是在每年的八月,实则以前乃是在初冬时节,因科举的考试地极其阴冷,有一年京城大雪,硬是活生生冻死了几个学子,这才挪到了八月。
  这年头的八月是阴历,相当于现代的九月,正是初秋,刚好天气不那么热,也不会有多少凉意,自是比当初好上许多。
  宁博容爬上椅子陪着自家老爹坐,“阿爹,咱们万里书院听闻所收贫寒学子比较多?”
  这话,还是听宁家那群金枝欲孽的小姑娘说的。
  宁盛点点头,“不错,国子监是不收贫寒子弟的,余者麓山亦是难入,天下四大书院之中,唯有我们万里书院花费最低,时常有贫寒学子为了节省,千里迢迢来我万里书院读书。”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宁盛是圣父,这就和个人性格有关了,宁盛他从来就对钱没什么概念,为人疏朗不说,对金钱权势都没什么执念,否则也不会年纪不大就致仕了。全部的经济大权都掌握在崔氏手里,反正他从没感到缺钱过,所以,万里书院有这般收入他觉得已经很好。
  便是一些小教书先生,也是要收束脩的,万里书院在这翠华山上,崔氏的嫁妆丰厚,又擅经营,昔日陪嫁来的外管家崔章端的的是经商的一把好手,这些个年里,早已经将崔氏的嫁妆和宁盛原本微薄的家资翻了数倍不止,仅仅是这书院的收入,宁盛一家皆不好奢侈,以现在的收费,就宁盛看来早已绰绰有余。
  如今万里书院中的夫子大多是宁盛至交好友,于金钱方面便也并不如何看重,文人也是要吃饭的,也有风流成性惯于享受的文人,但显然在万里书院这是没有的。
  而且,哪怕万里书院是最便宜的,以宁博容看,其实也不便宜……
  这年头,读书本来就是一种昂贵的投资。
  “阿爹,那我们家的书院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
  宁盛一怔,“有什么不一样?”
  宁博容眨着眼睛,“是啊,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宁盛放下筷子,却是若有所思起来。
  他原就不是思想拘泥之人,宁博容这么一说,倒还真是……其他不管是国子监还是麓山书院,甚至是他们这并称的四大书院,在方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宁博容早就打听过,大梁的书院并不似是明朝那样到处是书院林立,言语自由,甚至有什么“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句子,这年代的书院,还相当初级,学子们除了读书也就是读书了。
  例如万里书院,夫子加上宁盛这个山长,一共才六个人,其中宁盛是当世大儒,另有他的至交好友卢成山、张敏之,皆是声名在外之人,颇有才名,卢成山少年成才,中年官场得意,如今六十有六,喜欢这翠华山的气候风景,算是半养老半教书,张敏之与他相反,明明才学过人,可惜时运不济,沉沉浮浮三十余年,却依旧清贫失意,只得来教书,剩下的三名夫子皆是曾科举及第的士子,在地方上同样有些名气。
  但是吧,就宁博容了解,这考试内容和老师人数完全不成比例啊!这又不是明朝时候考试只考八股文!
  这时候的科举和后世熟知的科举并不同,如果都要学的话,科目之多简直比现代的学生还苦逼。
  此时科举沿袭唐时旧历,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没错,五、十、多、种!
  不过,这时候的科举应试者以明经、进士二科最多,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可不是单单做一份卷子就结束的。
  进士科在唐时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只是以诗取士比较为人诟病,大梁已是弱化了诗赋这项,大多是考政论。这个比明经更难,是以唐时有句话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那都已经算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却仍然可以说年轻。
  到了大梁,基本上科举还是以明经为主,例如宁盛,便是明经科及第,如今宁博裕去京城考试,考的也是这个。
  事实上几大书院教授的,基本上也是明经科,本身老师也没几个,要开那么多科目是根本不现实的。
  “阿爹,听闻你们讲学,一课便要一个时辰?”
  宁盛点点头,“不错。”
  “那讲学时可累?”
  宁盛摸了摸宁博容的脑袋,“却也没什么,自有毡席可坐。”
  “可是平日阿爹给我讲学,最多不过三刻,我便听不进去啦!”
  宁盛失笑,“那是你心性不够稳重。”
  “那阿爹小时候呢?难道能够精神集中一个时辰吗?”
  宁盛这才顿住。
  倒还真没有。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