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分卷阅读486

了胤礽一眼,淡淡回道:“朕又何尝不是如此?”
  胤礽怔了怔,心里泛起甜甜的感觉,咧嘴笑了起来。
  四舍五入,汗阿玛在夸他也是小天使!
  父子二人之间默契更甚,无论是朝堂上的政务配合,还是如今对教育孩子的心得,做了阿玛以后,胤礽对康熙的诸多体验感同身受,还能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康熙进行多次沟通。终于,二人在胤礽成家有娃后,关系又达成了新的平衡。
  康熙:你比弘晳淘气多了。
  胤礽:瞎说,儿臣从小就孝顺懂事。
  康熙:弘晳不仅孝顺懂事,还没你那么能闹腾,你可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胤礽:您不能这么宠溺孩子。
  康熙:朕比你有经验的多!朕还不是宠溺你?既然能将你培养成才,皇长孙一样能教好。
  康熙在教儿子怎么教儿子中,挖掘到了新的成就感,总忍不住炫耀自己做阿玛的成功“经验”。
  朝臣们发现,明明是已经有了皇太孙,是个成家立业的大人了,太子比以前更加粘皇上,这父子二人,走哪儿都如胶似漆,能酸掉别人一嘴牙。


第308章
  随着胤礽长大,朝堂上的新鲜血液越来越多了!
  原本的老臣们一一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各部院之中轮流做过尚书的臣子们则一个挨着一个坐上了大学士的位置。
  先是梁清標、李之芳与李天馥,接着是陈廷敬,而今年,汗阿玛又设了个东阁大学士,命太傅熊赐履掌票拟批答、点检题奏等。
  富察·马齐混着混着也混上了个武英殿大学士之位,满臣与汉臣大学士相遍地开花,真正展现了一种宰相不值钱,一抓一大把的感觉。
  就算有那么多宰相协理政务,康熙也同样没有轻松多少,因为精益求精,他只会比原来更忙。
  熊赐履一上台,接着胤礽的另一位太傅李光地也即将升官,索额图与纳兰明珠纷纷请辞回家颐养天年,康熙留了他们的奏折两年,待朝堂新旧交替之际,批了准奏。
  新旧交替是自然规律,人也有生老病死,时间会让人成长,也会让人留在昨天。
  开年后,老太师的身体就不太好,胤礽时常前去探望,太医也说,太师是年老体衰,时间到了。
  这一日下朝后接到杜立德病危的消息,胤礽忙请示康熙,出宫前去再见老太师最后一面。
  从紫禁城到医学研究所附近的街道其实并不远,杜立德的家门外有一棵梧桐树,特别好认。
  胤礽到时,杜恭俊已等候在外,他穿着素色的衣裳,腰间带着白布,看到这一幕,胤礽停下了脚步,怔怔没有上前。
  杜恭俊神色平静向他行以一礼,温声道:“父亲是安心睡过去的,没有遭罪。”
  阳光洒在院子里,杜立德躺在摇椅上,静静地睡入梦乡,梦里有四海升平的国家,有万国来朝的盛况,还有一个粉雕玉琢的仙童,歪头朝着他微笑:“太师虎,我们去海边看大船……”
  最重要之人远去,胤礽伤心极了,然杜太师留给他的礼物,却让他哭笑不得。
  “这是父亲活到八十八的寿碗,”活到八十八,在他们老家办白事时可是要吹锣打鼓招待乡亲们吃上三天大餐的。那寿碗抢手的很,人人都想要。
  胤礽手下了寿碗,前去杜立德的灵堂祭拜。
  按照杜立德的生前遗愿,丧事一切从简,还道不准人哭灵吵着他老人家,只准人们笑着送他走。
  胤礽可真笑不出来,老太师临去前还顽皮一次,真让人为难。
  杜立德在睡着的前几天,给胤礽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嘱咐胤礽:你一定要多建学堂。
  胤礽糊涂了,他的下属一直都有在各地建学校,为何杜太师会特意留下这么一句话提醒他呢?
  老太师是他一生中的良师益友,同样也是汗阿玛的良师益友。
  胤礽祭拜完成后,便听人通报康熙来了。
  帝王出现,又赐陪葬品,又是亲自写下谥号文端,杜立德的一生成了浓墨重彩的故事,记载入史册。
  胤礽时刻记得杜太师傅临终前给他捎的话,要多建学堂,原先是放任下属们去做的事儿,如今亲自掌握,加大资金投入,加紧人才的挖掘。
  为了在各地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学堂的种类也达到了遍地开花,从最早的医学堂开始,到培养语言人才的外语学堂,工学,会计等。
  这些学堂里头学出来的人,基础课程是儒学经义,是圣人教授的为人处世,读圣贤之书,学做人品德,专业课程则与其未来息息相关。来这儿学的人,不是为了做官而去学习,而是为了以后的谋生途径。
  胤礽建立各种学堂,使得老百姓们拥有了别的谋生法子,又同样收原来的八旗子弟进行培养,促进人们的转职。
  毕竟不是人人出生就想要做官的,有些人那就不是做官的料,寸于有些人来说,生存、工作,才是他们所考虑的。
  各地建立学堂,原本也是当地地方官的一种政绩,只是从未有人像胤礽这样系统地规划学堂的布置,建立学堂也多是请来先生教导百姓识字、识数等。
  从各大城市开始设立学堂,广招学子进行培养,其中投入可不少,胤礽自己掏腰包,还鼓励别人掏腰包。
  康熙见他花钱如流水,只觉得一阵窒息,念及太子建立学堂乃杜老太师遗愿,帝王暗示胤礽:差不多得了,别把家底都掏空了。
  胤礽一瞧汗阿玛递来了台阶,忙屁颠颠地表示:“那儿臣写一封奏折,让开办学堂走公账,由国库出钱。”
  他把框架都搭好了,剩下要忙碌的细致活,什么具体设施建设,寻找先生,招揽学生等,都教给朝臣们还办岂不美哉?
  康熙深深看了他一眼。
  胤礽忙道:“儿臣这不是在套路您,而是学堂如果一直由儿臣出资,那就是私立学堂,若是转交由朝中大臣们完善,则属国有学堂,前者于儿臣一人有利,后者则于国有利。”
  康熙道:“再转朝中去做后续事宜,你之前投入的钱,可就回不来了。”
  太子建学堂增加的是太子的威望,转到了朝堂,则增加了朝廷的威望。
  康熙若有所思:“难道你这是在避嫌?”
  胤礽诧异回道:“哎?”
  帝王瞧见太子一脸茫然,遂摆了摆手:“罢了,之后让财政部给你算算本金,能清算回来一些,走公账的,又何必要太子掏自己的钱?”
  “建学堂是儿臣提出来的,总不能都让国库买单,儿臣总得付出一些,”胤礽道:“才不至于让您为难。”
  “朕为难什么,”康熙语气重了一些:“太子掏私库为朝廷建学堂,至朕于何地?”
  胤礽一愣,闭上嘴巴不说话了,低下头继续处理自己手中的公务,父子二人之间氛围变得微妙起来。
  康熙轻轻皱了皱眉,一会儿看他一眼,过一会儿又看他一眼,见他一直低头看奏本,半点没有与自己再次交谈的意思,心中一阵沉闷。
  是,这些日子以来朝中确实有诸多流言,索额图与纳兰明珠辞官,更多支持太子之人升官,使得太子权势过大,在朝中有一呼百应之效。
  若是太子直接从政务上提出在各地建立学堂,那也是可以达成的,偏偏要自己掏钱先将框架给搭建好,再将成果以上奏的形式奏请帝王,等待内阁批复,从而过了明目转交国库。
  绕这么大个圈,掏出那么多钱,说他不是自觉避嫌,康熙自己都不信。
  太子在下意识地放掉手中的权力,宁愿采用更迂回的方式,也不选择相信自己不会猜忌他,这让康熙心里闷闷的。
  胤礽火速干完了手中的活,轻轻呼出一口气,回过神来,语气平常地与康熙搭话道:“汗阿玛,您看,您其他儿子们也都已经长大了,一直让他们有实无名地在部院干活,那也不是个事儿。他们这些年来,也都做出了一些政绩。”
  不如给其他儿子们一些封赏,该升亲王升亲王,封郡王封郡王,再不济也封个贝勒呗?
  这话在此时说,无疑是火上浇油!
  帝王“啪!”地一声将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