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随身带个老祖宗-分卷阅读23

并去了翰林院。
  翰林院就比明史馆强多了,掌院学士朱大人顶着额头上的大肿包,正有条不紊的吩咐着事儿。
  见明史馆的人过来了,朱大人忙问:“可有人受伤?”
  得知只有几个轻伤者并且已经送去治疗后,朱大人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忙唤上几位老翰林,以及所有鸿儒,匆匆去了宫中。
  虽是去了宫中,但实则路谦并未见到康熙帝,他们这些人被安排到了南书房旁的一个大房间里。自然,里头桌案纸笔一应俱全,只有朱大人同几位老翰林再度离开去面圣。
  留下的人中,邵侍读属于品阶最大的官儿,自是管着他们众人。再之后,原先那些去治伤的人,但凡伤势不算重的,都被送到了此处,静候任务。
  ……
  此时的南书房里,气氛异常凝结。
  诸位朝廷重臣都被唤到此处议事,假如路谦能看到这一幕,就会发现康熙帝与先前的形象大不相同。
  年初的博学宏词科上,这位年轻的帝皇意气风发,仿佛这世上再无任何难事可以困住他,即便前路漫漫,也不缺艰难险阻,但他绝对有信心战胜一切磨难。
  可如今,康熙帝却是眉头紧锁,整个人压抑到了极点,一看就知道他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户部尚书已然年迈,此时正向康熙帝讲述户部情况,存粮是否足够,能够调用多少赈灾银两等等。其他机构哪怕有心帮忙,也得先等户部将赈灾物资准备妥当。
  朱大人进去时,康熙帝正在发火。
  “朕不想听谁有难处,只一点,先给朕将各家各户养的府医放出去,还有囤的药材,朝廷全部征收,无偿给伤者使用!”
  “所有大夫不准在私人馆所行医,不准私藏药材,不准收取诊金,违者重刑!高门大户一经发现有此类情况,为官者革职查办,为商者家产充公!”
  “在朝官员除重伤者之外,其余人等尽数原地待命,听从九门提督号令!如今最要紧的就是赈灾一事!”
  年轻的帝皇越是在重压之下,越是锋芒毕露。
  随着他的下令,一道道口谕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了京城各处,而外界的消息也迅速往宫中送达。
  包括城内的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坍塌以及因为某些意外导致的焚毁事件,另外就是地震范围太大,至今为止尚未明确究竟波及到了何处。
  其实,康熙七年也曾发生过大地震,只是当时并未涉及到京畿重地,震感也是很强烈的,但起码范围没这次那般广。那时,康熙帝才刚亲政不久,关于灾后如何赈灾救援尚在摸索阶段,因此处理的结果很是不尽如人意。
  这也是康熙多年的心病之一,为此他没少跟朝臣死磕,也曾列出了种种救灾措施。
  当时,很多人认为没这个必要,一则京城附近极少发生类似灾祸,二则像地龙翻身这种事儿,本身就是极为稀罕的……
  谁能想到呢?这才隔了十多年,又发生了,还是像这种百年难得一遇的超强地震。
  为了防止二次余震,他们根本就不敢在大殿里议事,像翰林官好歹还能分到一个房间,其他人很多都是索性待在太和殿前广场议事的。
  余震确实来了,好在这一次多数人都是有心理准备的,捱过了最初的摇晃,之后就立马进入工作状态,连吃喝歇觉都顾不得了。
  路谦原本是跟着邵侍读做事的,不过此时等朱大人回来后,自然是听他的吩咐。
  哪怕朝廷的人手再怎么不够用,康熙帝都不可能让翰林官外出救灾的。因此,他们要做的是用笔杆子让百姓安定下来。
  这谈何容易?
  不是所有人都明白何为天灾的,此时绝大多数的人还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眼见天降灾祸,又恰好是在清军入关之后发生的,难免会在悲痛之下迁怒于朝廷。这个时候,就算立刻宣传天灾的必然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与其忙着解释,不如直接做实事。
  但直接做实事,却不等于闷头做事一言不发。
  因此,朱大人便让人将各处做了何事,一一向在场的翰林官说明,又让众人将情况阐述清楚,写成布告由兵差贴在京城各处。
  目的自是安抚人心。
  如今的京城各处,何止是人心惶惶。很多老百姓都是前一日还全家和乐融融,后一日却突遭苦难,墙倒屋塌家破人亡。在这种情况下,惊慌恐惧才是人之常情。偏生,当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却极为容易出事,尤其易被有心人煽动利用。
  朱大人也没说太多的话,只道记住目的是安抚人心就成了。
  “一定要将老百姓安抚住!”
  不是他多心,实在是因为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康熙七年,山东郯城突发地震,没等朝廷的救援到达,各处已然开始宣扬天子不仁、天降神罚。又因为地震导致数条官道断裂,以至于救援物资不能及时送达,再度造成了一批不必要的死伤,这下那些反清人士可算是捏到了把柄。
  那时候,江南一带不断的冒出各种谣言,满清丧尽天良,康熙德行有亏,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才会降下此次大难。又将因为交通缘故无法及时送达的救援物资,改成是满清_0__0_zi不顾百姓安危,对灾区的情况视而不见,毕竟满汉有别。
  还真别说,当时信这话的人特别多,又有自称朱三太子的人在背后教唆,差点儿酿出大祸来。
  ……
  路谦看了眼神情不一的同僚们,很快就跟着邵侍读一起做起了事儿。
  邵侍读是明史馆当中,极少数完全倾向于朝廷的人。这其实就算是变相的站队了,主动靠近邵侍读的,代表着都是认同朝廷眼下的做法。
  “总得先救人吧?”路谦声音不轻不重的嘟囔了一句,不少人都抬眼看了看他,迟疑着选择了靠近。
  但其实,路谦这话是对祖宗说的。
  祖宗从地龙翻身之后,就一直情绪不对。理智上,他是知道这种事情纯属天灾,可情感上,他又无比心痛那些无辜受难的百姓。偏还听到朝廷尤其是朱大人那席话,话里话外都是认为民间的抗清人士不分轻重,只会添乱。
  他都快气死了。
  你才是添乱,你们全家都只会添乱!


第19章 _0__0_zi嘛,若是铁血无情,便……
  但路谦说的也没错,再怎么说,都得先救人。
  救人不光是指将被坍塌房屋掩埋的人救出来,还要让大夫包扎治疗,紧接着就是安顿好住处,以及吃食、衣裳、被褥之类的日常用品,一样都不能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此时不过才七月底,天气尚未转冷。再者,地震发生时,还是上半晌,绝大多数人都是穿戴整齐的,就算没有被褥,光衣裳也能暂时凑合一下。这要是发生在夜间……
  还是别想那么可怕的事情了。
  这时,康熙帝又有了新的命令,是给翰林院的。
  “先起草几份关于余震和复震的布告,告知百姓千万不要回到房屋里,尤其是半塌不塌的那种!夜间也不准回去,就待在空旷处。”
  朱大人立马接旨,随后又道:“可否请人搭建草棚?不能保证所有人,起码也要让老弱妇孺有个遮风挡雨之处。”
  “准。让京郊驻军在城外安营扎寨,再择年老体弱者入内。还有城北的育婴堂和慈安堂……都去吧,先紧着穷苦百姓。”
  育婴堂是救助弃婴的,慈安堂则是帮助孤寡老人的,当然实际操作起来,两处其实没分得那般细。因为连年战乱,被放弃的老人和孩子数目颇多,以至于这方面的拨款越来越多,但还是远远不够用。
  结果,又遇到了天灾。
  整个京城乱成了一锅粥,便是由朝廷派人帮忙,也是忙碌了一整夜,直至次日天明后,才勉强算是安稳了下来。
  城外的帐篷已经搭好了,几乎每个老人孩子都有地方住了;城内还是残垣断壁,可那也是没办法的,短时间内不可能去恢复建筑;九门提督一整夜没合眼,带着手下四处巡视,将受伤者一个个送到城门口的临时医疗处;京郊驻军也已赶到,除了安营扎寨之外,他们还搭了不少土灶,毕竟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梯子推荐!Ins、推特、脸书想上就上点击进入
仅需0.2元,阅读无广告,小说随意下》充值入口《

友情链接